医院动态
随着距离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日的时间越来越近,很多人对这一惨痛时刻的回忆又被重新勾了起来。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何鸣博士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应急处理部副部长、卫生部医疗队队员,前后5次奔赴四川,对汶川、安县等地的受灾群众进行了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咨询以及精神疾病筛查和诊断、治疗、转诊和随访。“通过对灾民进行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自杀风险的筛查与诊断,我们发现地震2个月后患抑郁、自杀倾向、创伤后应激障碍者发生率52%,半年后发生率44.4%、九个月发生率40.0%。”
灾后创伤应激障碍高发
据介绍,相当比例的受灾人群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通常,在突发灾难初期,大多数会产生一些心理与行为反应,如恐惧、悲伤、焦虑等负性情绪,以及一些不良躯体症状如疲倦、失眠、发抖、噩梦、心跳加快等。这些属于“不正常情境下的正常反应”,在灾难之后一年内,大部分人都能够慢慢恢复,但仍有一部分人恢复较慢,而有约5%的人将持续终身。“唐山大地震过去30多年了,有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病人还是有很严重的症状。”何鸣博士表示。
地震中的经历者容易患“创伤后应急障碍”,其高峰期在灾难后1个月和1年。是否发病、发病程度,要看每个人的心理素质、受教育程度、平时处世态度等。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形式一个是激惹性增高,容易发火,容易惊讶,一惊一乍;还有就是回避,不容易和人交往,回避灾难,或者回避引起回忆的场景;还有一个症状就是闪回,灾难的场景经常在脑子里回闪。
长期遭受心理创伤又没有接受及时干预和治疗,将可能导致人们的心理行为失衡,出现重度抑郁、焦虑症,长期物质成瘾,有自杀的想法或行为等。更重要的是,这种心理灾难不仅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甚至会波及与他相关的人,最终影响个人的社会关系和正常社会功能的发挥。
何鸣博士同时提醒,如果有市民要看望地震中的伤员,千万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比如已经初步了解到伤员家里有不幸发生,在他自己不愿意讲的情况下,看望和陪护者千万不能提。“不能过早去揭疤。”
面对意外:心理自救很关键
“与其消极躲避,或唉声叹气,不如积极面对。”何鸣博士说,无论是灾难发生的时候,还是灾难过后,每个人都要有积极的心态,学会心理自救很关键。
“意外事故发生时,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应激反应,比如惊慌、害怕等等,这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你要迅速冷静下来,分析自己的处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何鸣博士说,事故发生后可先进行几秒钟思考,对危险的来源、性质和正确应对方式迅速作出正确判断。例如,球场骚乱,若毫无目的地随人群奔跑,往往是挤死人的重要原因,正确方法是尽快逃离人群,若已被卷入人群中,应双手抱胸,两肘朝外,以此姿势来保护肺和心脏不遭挤压。
灾后,应多跟家人或信任的朋友谈心;了解灾后出现恐惧、焦虑、内疚、自责等反应是正常的,平息这些反应需要时间;主动寻求社会支持,获取需要的信息,在需要的时候请求别人的帮助,与身边的人分享体验;尽自己所能为周围的人提供帮助;积极参加灾区重建活动,协助救援人员共建家园。
此外日常生活作息要有规律,少喝酒、浓茶和咖啡类等饮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可通过阅读、运动等分散注意力。